儿童网 > 童话故事 > 红色故事 > 李大钊少怀救国之志的故事

李大钊少怀救国之志的故事

2021年05月29日 23:47:06佚名红色故事
李大钊(1889~1927),原名耆年,字寿昌,后改名大钊,字守常,直隶乐亭(今属河北)人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,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

《李大钊少怀救国之志的故事》是一篇红色故事,由9gexing.com整理发布,希望大家会喜欢。

李大钊(1889~1927),原名耆年,字寿昌,后改名大钊,字守常,直隶乐亭(今属河北)人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,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。

直隶省(今河北省)乐亭县东南部,濒临蔚蓝色的渤海,距滦河入海口不远处,有—个名叫大黑坨的小村庄。1889年10月29日,随着声声响亮的啼哭,一个男婴出生了。他就是以后声震华夏的著名学者、早期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。

李大钊的身世充满了悲壮气息,在他尚未出生之时,父亲便被疾病折磨致死。在他出生一年零四个月后,母亲因承受不住精神压力,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。正如他在自述里所说的,还在襁褓之时,就失去了父母,不仅没有兄弟,也没有姐妹,靠爷爷养大。

爷爷是个读书人,知情达理,为人忠厚。他很早就开始教李大钊识字、读书。李大钊非常聪明,四五岁的时候便能熟读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中国传统启蒙书籍。

李大钊6岁时进入私塾,由于他聪慧过人,又十分勤奋好学,所以深受老师的喜爱。在老师的严格教诲下,李大钊学业有了很大进步。

在李大钊16岁的时候,正值清政府废科举、兴学堂,他在这时考进了永平府中学堂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,这意味着他不用再继续攻读“四书”“五经”,不用再去努力成为清朝的举人、进士,时代的变化,使他有机会挣脱旧的教育体制,吸收大量新知识、新文化,这以后的思想解放打下基础。

学校开设了一些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的新课程,还开设了英语课,这一切像磁石般吸引着刻苦攻读的李大钊。他很少游玩,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,读书似乎成了他的唯一的乐趣。传统士大夫关注现实、关注社会人生的入世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李大钊,而新知识的学习,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。宣传新思想的报刊,成为李大钊搜寻的目标,康有为、梁启超的著作他更是爱不释手。他和同学一起讨论中国的命运、世界趋势,激烈的争论常常使他陷入沉思。

1907年夏天,李大钊已不能满足于偏远城镇中学堂的学习,他“感于国势的危道,急思深研政理,求得挽救民族,振奋国群之良策”,本着这个信念,他毅然决然中断了在永平府中学的学习,决定赴天津继续深造,报考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。这年夏天,李大钊和几个同学冒着烈日酷暑,踏入当时华北最大的商埠天津。开始了津门求学的经历。

在天津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。这时,祖父李如珍去世,家中财产被姑母和一个本家亲戚瓜分。李大钊的学费都是由夫人赵纫兰“辛苦艰难,典当挪借”而来。因此,李大钊格外珍惜在津求学的机会,每天所有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,极少游玩。

这6年中,李大钊主要学习了英语、日语及法政多门课程。他特别关注这一时期“新学”与“旧学”间的论争,不断地学习“新学”。在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后,他开始认真思考世纪转折之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,其思想也渐渐地倾向于激烈地反传统,渴求中国能迅速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。

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成立于1906年,学校的气氛十分活跃。在辛亥革命之前,学校里已有同盟会成员进行活动,鼓动学生转变思想,树立“反满”、“共和”的意识。

1910年11月,天津教育界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的呼声日益高涨。为此,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还举行了罢课活动,李大钊也积极投身其中,在活动中他的思想更加倾向于以革命改造清朝统治,变革中国。

李大钊开始密切地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,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。辛亥革命后,中华民国正式诞生。作为一个新的民主共和体制,它沿袭了西方政体的精华,然而在充斥传统的政治集权气氛的华夏大地,却显得根基极为不稳。共和体制建立起来了,但各省各自为政,中国社会陷于极度混乱的状态。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,并为中国的前途面担忧。

1913年,李大钊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,回到家乡。不久后,北洋法政学校创办人汤化龙、孙洪伊决定在学校毕业生中挑选李大钊等3人留学深造,经费由学校支付。李大钊经深思熟虑,遂答应东渡求学,继续寻找救国出路。在乐亭待了两月后,李大钊告别妻子再返天津,在海河码头登上了东去的客轮。

1913年冬天,寒风中,一艘驶向日本的轮船正迎着风流奋力前行。24岁的李大钊仁立在甲板上,他身着青布长衫,脚穿圆口布鞋,发型两分,两道浓眉醒目,一副近视眼镜衬托出其文雅的书生形象。此时的李大钊心情格外地不平静,想起苦难的祖国仍处于兵祸与外侮交迫之中,想到惜别的妻子与和儿女,想象着出国求学之路对他又是一个充满困难的征途,不由得百感交集,行前吟出的诗句又浮现在脑海之中:

班生此去意何云,破碎神州日已曛。

去国徒深屈子恨,靖氛空说岳家军。

风尘河北音书断,戎马江南羽檄纷。

无限伤心劫后话,连天烽火独思君。

船过黄海时,李大钊眺望万顷碧波,想起此地曾是甲午海战场,“但闻怒潮哀咽,海水东流,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者”。此刻的李大钊眼前,仿佛又浮现出甲午海战中日激战的炮火,追昔抚今,“不胜国家兴亡之慨”!

经过几天颠簸,船终于停靠在了横滨港。李大钊和几位同学登陆后,乘车来到东京。进入日本早稻田政治大学学习。

当时,正是国内“窃国大盗”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的时候。李大钊在日本组织了神州学会,参加留日学生反袁斗争。

1915年1月,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“二十一条”。中国留日的学生群起反对卖国条约,召开留日学生总会会议,公推李大钊为文牍干事,负责起草通电。他用了几昼夜写成激昂慷慨、脍炙人口的《警告全国父老书》通电。此文迅速传遍全国,对当时的反日爱国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
想查看更多红色故事,请访问:红色故事

本文标题:李大钊少怀救国之志的故事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gexing.com/hongse/13756.html

你可能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