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网 > 儿童读物 > 三十六计 > 胜战计 > 《三十六计》之以逸待劳

《三十六计》胜战计第四计:以逸待劳

07-24胜战计 人已围观

《三十六计》汇集了历代兵家军事理论的精华,为人们系统地解释了谋略在战争中的运用,今天个性儿童网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一计:《三十六计》之以逸待劳。

提示:《《三十六计》之以逸待劳》 共有926个文字,预计阅读时间为3分钟。

《三十六计》之以逸待劳

《三十六计》之以逸待劳

原文

困敌之势,不以战;损刚益柔。

解释

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,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手段。可采取使敌人疲惫、消耗敌人力量的方式,来达到取胜的目的。

战例

公元前684年,齐国国君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,派他率军攻打鲁国。鲁国国君鲁庄公亲自领兵,带着军师曹刿,出征迎战齐军。两军在长勺(今山东莱芜东北)相遇,双方立刻摆开了阵势。

鲍叔牙曾经打败过鲁军,所以把鲁庄公当成手下败将,根本没把鲁军放在眼里。于是他下令军队全面进攻,打算活捉鲁庄公。

齐国本来就国力强盛,军备自然更加精良。那些士兵个个都是彪形大汉,手拿刀剑,杀气腾腾。一听到进攻的鼓声,士兵们大声呐喊着,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鲁军冲过去。只见战场上尘土飞扬,战鼓声、喊杀声、马蹄声响成一片,震耳欲鲁庄公见对方来势汹汹,一下慌了神,连忙下令擂鼓出击。军师曹刿却立刻阻止,并说道:“大王,且慢!敌人锐气正盛,只可以严阵以待,急躁不得!冶随后,曹刿又让鲁庄公传下命令:“有随意行动,呐喊叫阵的,一律处死!鲁庄公十分疑惑,担心这样下去只能任齐军宰割了。但曹刿却从容不迫地抚平衣袖上的折痕,笑道:“大王请放心,就按我说的做。”鲁庄公见他这么自信,就将信将疑地发布了命令。

只见齐军随着鼓声冲了过来,但鲁军却纹丝不动,只摆出严密的防守阵形。齐军见无隙可乘,没法冲进鲁军阵营,只好退了回去。

鲍叔牙骑在马上,正在高处注视着战场。见鲁军一点动静也没有,以为对方害怕了,所以非常得意。他命令军队再次进攻。齐军的战鼓声又响了起来,士兵们再次向鲁军冲过去。鲁庄公慌忙转头看向曹刿,可他还是坚持原来的命令,不许车队应战。

齐军见鲁军还是纹丝不动,阵形反倒更加坚固,只好又退了回来。鲍叔牙见此情形,大笑着对部下说道院“鲁军怕是吓破了胆,还是不敢出战。好!我们再冲一次,这次准保吓得他们抱头乱窜!哈哈!于是齐军第三次擂响战鼓。齐兵已连着冲锋两次,个个都跑得气喘吁吁,没了力气。听见鼓响,大伙只好拖着戈矛,扛着刀枪,无精打采地再次跑向鲁军。

眼看齐军快逼到鲁军阵前了,鲁兵们看着齐军嚣张的气焰,都很不甘心,大伙憋足了气,个个摩拳擦掌,想要一展身手。就在鲁庄公以为曹刿又要下令防守的时候,曹刿一反之前悠然的神色。他突然拔出宝剑,目光坚定地指向敌军,高声喊道院“打败齐军,在此一举!冶随后,立刻让鲁庄公下令擂鼓冲锋。

鲁兵一听到鼓声,立刻拿起武器,大声呐喊着冲了出去。

齐兵见那些鲁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自己,都吓了一大跳。他们慌忙招架,却被杀得七零八落,大败而逃。

鲁庄公见自己的军队竟然取胜了,高兴得仰天大笑。然后他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敌军第三次擂鼓才还击。曹刿答道院“凡打仗,全凭一股勇气。第一次鼓响,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,这时候千万不能和他们正面冲突。第二次鼓响,见我们不出手,敌军士气就开始松懈,斗志也逐渐消减了。到了第三次鼓响,敌军都已经疲惫厌倦,战斗力也减少了大半。而此时义军士兵抖志昂扬,气正旺。我让兵此时出故,一鼓作气,自然能将敌军打败。”鲁庄公听罢,赞许地点头道院“军师果然厉害,单凭以逸待劳之计,就能打威齐军,不免是曹刿啊!”齐国吃了败仗,就此再不敢轻易进犯鲁国了。

分析

“以逸待劳”之计就是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,而是养精蓄锐,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。所以,当自己处于劣势时,可采取防御的方式,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,使之由强变弱,而自己则等待时机,一举出击,同样可以制胜。

    点击下载DOC 返回胜战计

    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