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网 > 儿童读物 > 三十六计 > 攻战计 > 《三十六计》之欲擒故纵

《三十六计》攻战计第十六计:欲擒故纵

07-25攻战计 人已围观

《三十六计》汇集了历代兵家军事理论的精华,为人们系统地解释了谋略在战争中的运用,今天个性儿童网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一计:欲擒故纵。

提示:《《三十六计》之欲擒故纵》 共有744个文字,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。

《三十六计》之欲擒故纵

《三十六计》之欲擒故纵

原文

逼则反兵,走则减势。紧随勿迫,累其气力,消其斗志,散而后擒,兵不血刃。需有孚光。

解释

对敌军逼迫太紧,对方就会拼死反扑曰若让其逃跑,则可以削减其气势。追击敌人,只需紧随其后,而不要过于靠近,让敌军的体力逐渐消耗,斗志逐渐瓦解。等到他们疲惫散漫时再一举擒获,就可以避免流血冲突。这与《周易·需卦》卦辞中“只要等待,前途就会一片光明”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
战例

三国时期,公元225年,当时西南蛮夷的首领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。诸葛亮奉旨起兵五十万南征,欲生擒孟获。

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到达泸水渊(今金沙江)附近,与孟获军队第一次对垒。他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,诱敌出战,孟获被诱人伏击圈内,兵败,被蜀将魏延活捉。

按说既已生擒敌军主帅,只要乘胜追击,自可大破敌军。

但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蛮夷中威望很高,影响很大,如果能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,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。不然的话,南方蛮夷各个部落仍会不断侵扰,后方难以安定。

于是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,孟获倔强地昂着头,答道:“山僻路狭,误遭你手,如何肯服,你放我回去,整军再战,若再被擒,我便心服。”诸葛亮微微一笑,当即下令释放孟获。并且不顾众将反对,赠给他衣服、马匹、食物,还派人送他上路。

孟获回营后,拖走所有船只,据守沪水南岸,阻止蜀军渡河。诸葛亮乘敌不备,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游偷渡过河,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。孟获见粮仓被烧,勃然大怒。他要严惩守粮将士,结果激起将士的反抗。孟获的部下趁其不备,将其绑赴蜀营请降。

诸葛亮第二次见到孟获,问他是否心服。他答道:“这次是我被手下所害,以至如此,如何肯服?”于是诸葛亮再次释放孟获,还领他参观蜀军营寨,亲自送他到泸水边,派船把他送至对岸。

之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,都被诸葛亮一一击破。如此这般被生擒六次,又被放了六次,但他一直不肯投降。第六次被俘时,孟获对诸葛亮说道:“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,不是你们的未事。若我第七次被擒,便真心归服,誓不再反。”于是诸葛亮又一次放走了他。

孟获回去后,从乌戈国请来三万刀箭不人、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助战。诸葛亮巧设计谋,将藤甲兵诱人装满干柴、火药和地雷的盘蛇谷,堵住前后谷口,火烧三万藤甲兵,第七次生擒诸葛亮备好酒食,盛青嵚待了孟获吴妇,异叫沲回晏再招人马桑战。这一次,孟获却没走。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,佩服其高风亮节,发誓从此诚心归顺蜀国。

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,终于使敌人心服口服,真心归依。

从此,蜀国西南安定,诸葛亮终得以全力举兵北伐。

分析

“欲擒故纵”原指为了要捉住某人,故意先放开他。军事上指,为了擒获敌人,先要放走他们,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,体力、勿力逐渐消耗,然后我方再寻找机会全歼敌军,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。

    点击下载DOC 返回攻战计

    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